槟城艺术协会
Penang Art Society
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艺术发展史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邦连同新加坡及婆罗洲(沙拉越以及北婆罗洲 – 今沙巴,当时尚未改名)共同成立了一个新国家,取名马来西亚联合邦;但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决定脱离这个关系,成为了另一个主权国家。马来西亚于1957年8月31日成功地从英殖统治下取得独立以,一直都是跟新加坡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两个国家的习俗、生活方式,及至艺术及文化,几乎如出一。有鉴于此,在讨论任何有关发生在马来亚于1965年以前的艺术课题时,新加坡当然是含括在内的一份子。
英殖年代以,有关于马来群岛的绘画传统所留下的资料非常有限。当中,只有透过一些依然保存下来的作品,如泰国及印尼的艺术传统之中,尤其是峇厘风格的画作中略知其背景。因此,相关的作画技巧应该是在某些情况下丢失了。
同时,马来西亚并不像拥有至今依然存在柬埔寨吴歌窟,或爪哇婆罗浮屠的庙宇中,包含着传统或宗教色彩的背景记录。这里有的只是对马来西亚当代艺术(华尔顿,1971年)起着某种程度影响的传统艺术。顺手拈来的例子有东海岸渔船的船头上可以看得见的木雕,以及提供当代艺术家们(如聂再那阿比丁)灵感的皮影戏。
18世纪,绘画随着欧洲殖民者及旅客,还有因经商而来的中国商人而重现。部份资料显示,当时的英国人和其他欧洲旅客在逗留期间,委托了海峡殖民地的画家们(当中包括了华人及马来人)画出本地的生活、花卉、动物等,来作为个人收藏或历史记录。当中,尤其以驻马来亚的东印度公司的人员为最普遍。此外,英国人更把拉斐尔前派画家的中康斯坦伯、泰纳及写实主义的风景画作画法介绍给马来亚人。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当时19世纪的欧洲艺术,尤其法国,其中包括印象派、后印象主义、立体派、超现实主义、野兽派以及构成主义,开始对整个地区起了整体影响。
中国对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艺术层面上的贡献,要属移民及到访者。比如定居槟城一段日子并曾到过新加坡的徐悲鸿、在中国学习水墨画及书法的齐白石、张大千及罗铭最为深远。
最早到来的中国华侨对谋生以外的事情并不太感兴趣,因此美术对他们而言是奢侈品。部份的华侨确实是会重视美术并投入去发掘创作的才华,但那只是在确定了生活已经获得了保障,并且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功人士之后,为了使生命更充实才发生的事情。当中有些在后来成为了艺术教育工作者,有些则依然维持在业余爱好者的程度上。那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的有Lee Kah Yeow, Huang Yao,竺摩法师, Rev Pak Yuen, Chai Horng Chung, ChungHong Kong and Zhen Wei Sin (当代馬来西亚人 – 中国画 1987).
从现有的档案中显示,只有在1920年代初期才有画家出来展示他的作品。而最早的展览,发生在1924年的新加坡,由一位名为Lian Xiao Oh的画家展出。接着是1926年He Oui Qo 的粉彩画展 (Ma-Ke, 1963年)。
至于在槟城(当时候的槟城被称为威尔斯亲王岛), 最早出现的应该要属莱特上校因为东印度公司而发现了槟城的那个1786年代。随着东印度公司来到这里的英国画家,最喜欢的创作,不外乎与航海及槟城景色有关的题材。无论如何,也有一些槟城当地的画家,为这些因欧洲贸易公司远道而来的访客们提供他们所喜欢的画作(陈, 1998年)。
1994年,已故比雅达沙(马来西亚画家)在他的文章中大肆谈及马来亚的第一批艺术家。然而,其实他所说的“最新证据显示,由马来亚的第一批艺术家所成立的团体是1929年注册于雪兰莪社团注册局的马来亚联合艺术家协会”含有错误。其实,这是一则旧新闻,而我还保留着他们的目录表。这个团体的正确名称是南洋书画社。由于有关这个团体的消息并不多见,故可以断言它并非一个重要或拥有影响力的团体。就像昙花一现,过后就不了了之。很可惜这位应该是一位相当有权威且著名的艺术历史人物,竟然不知道还有比南洋艺术社更早就存在的社团,差点就扭曲了马来西亚艺术发展的历史!
其实我曾在1990年的时候说过:“现代艺术传统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即槟城的印象派艺术家出现的那个时候。其成员包括了来自欧洲的外籍人士及两位来自本地的翘楚。因为以当时候正在盛行的殖民态度所形成的优越感,导致来自槟城的艺术家自然地被排斥在外。阿都拉阿力
夫 (生1904; 卒1960)之所以能成功地加入该团体,完全是因为当时候的洋人们需要他成为一位“美术教师”(陈,1990)。事实上,更早之前,戴惠吉(1986)曾经提及:“当时候(1920至1936年期间)最有诚意举办展览的团体,应该是槟城印象派画家协会。他们是一群以欧洲人为主,并有两位本地会员,即已故阿都阿力夫及林清江的夫人,的注册团体”。林太太的先生是一位百万富翁,她被接纳为会员的原因,也许是来自于她对该团体在财力上的支持。林女士是槟城华人绘画学会的其中一任主席 – 林清渊的兄嫂/弟媳,(陈,1990)。
尽管如此,马来西亚的艺术历史又再次面临重写。因为在不久之前,扎卡礼亚阿里(2004)在《阿都拉阿力夫– 马来西亚现代艺术之父》第25页的篇幅中提到:“阿都阿力夫是首邀参与槟城印象派画家协会 – 一个成立于1898年,完全是由白人成员所拥有的画家协会”。而他
在文中增述:“但是有关这个协会的资料非常有限,因为其记录或相关文件,几乎是无从考查”。这该归功新加坡国家艺术博物馆的主席暨董事许少全先生。他是一位狂热的集邮家,也是一位美术收藏家。他最热衷收集的艺术品,有来自早期的新加坡,也有来自槟城(当然也包括马六甲,因为这三个地方在英殖时代被组成了海峡殖民地)的艺术先驱。当中,他集有的11封拥有1901年的邮寄盖章的明信片,证明了艺术协会的存在。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张盖有1905年2月7日邮寄印章的明信片上写着:“新加坡艺术馆的秘书为他们3月份的展览募捐”。这意味着新加坡艺术馆也许是新加坡第一个艺术组织,同时他们也与槟城的印象派画家一同参与展出。
《金塔树》的作家威尔佛布蓝曾回忆起他于1956年与槟城印象派画家查尔斯杰逊的一段对话。杰逊说道:“一直到1930年都还没有看见一件来自亚洲人的作品或展览品。因此在每个月的会议上,我建议了让一位名为阿都阿力夫的马来美术老师成为会员。大部份人听了不禁挑起了高如升旗山的眉毛!我随即展示阿都阿力夫的两幅水彩作品,但他们不愿意相信。无论如何,1931那年,阿力夫及另外两位华人画家空前地在欧洲人艺术组织的展览上参与展出了”。
阿都拉阿力夫是一位无学自通的画家。他在盎格鲁及华人学校(后来的美以美中学)任教美术,并曾经于1954年在美国纽约举办过两次的个人画展。1959年,他的作品被选于在华盛顿的马来亚驻美国大使馆中展出。同时,他也在1955年被委任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会员。他的作品的背面,无论在当时或者多年以后,在他的名字之后都一直印有英国皇家艺术协会这个名称。
早期,槟城与新加坡的艺术家们一直都维持着密切的来往。当时候来自新加坡的著名艺术家们,多半都来槟城展出过他们的作品。事实上,张荔英女士与陈宗瑞先生都曾经在槟城任教。很有趣的是,陈宗瑞先生为其两位公子命名的时候,都用上了跟槟城有关的名字。而张荔英女士则是在1949-1953年期间任教于槟华女子中学,之后才加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
黄花是一位以擅长光线与影子效果来作为其画画个性的印象派水彩画;而李清庸则是梵谷和高更的后印象派主义画家之后的油画家,创作抽象以及超现实主义的作品。1932年,李清庸在槟城阅书报社举办了其个人展览。这项展出让很多本地画家产生兴趣,并得到他们的热烈回响。不仅如此,它还成为了平时多私下创作而对其他同好不认识的众画家,拓展了圈子的好机会。
1935年,一群艺术家成立了嘤嘤艺术协会,或以槟城华人绘画学会见。其创办人包括了李清庸(主席)、杨曼生(副主席)、柯宽心(秘书)、戴惠吉(财政),还有郭若萍、陈成安、戴夫人,钟白木及梁幻菲,并陆续地展出了自己的美术和摄影作品。作品种类包括西方现实主义以及后印象派为多,其他的则有数卷的中国水墨画。全马上下,远至新加坡的艺术家皆纷纷接到邀请到来共襄盛举。
1937年,每年都活跃于举办展览的槟城印象派画家协会,邀请了槟城华人绘画学会一起参与其盛。这对本地的画家来说,绝对是一个让人鼓舞的消息。然而,它却也是槟城印象派画家协会的最后一次展出 – 因为该协会在二战开始之前决定解散不再重组,而且协会的大多数会员都离开了槟城,回到英国或者被调往别处。
槟城华人绘画学会在这的情况,依然延续办展的精神,并在主席林清渊以及Ong Keng Seng的带领下,举办了2至3次的年度展览。直到战事降临,基于安全考量以及在郊外及海岸线地区所实行的安全限制,才停止了举办活动,并随着1941年12月份的日侵,决定了在国家冲突发生以前先自行解散。
在日据时代,所有的艺术活动都被强迫性禁止,因为当时候的日军,一直都在密切监视着华人文化团体以及其领导人,更把槟城华人艺术学会的所有档案照片和活动记录都一并烧毁。
另一方面,在1935以前,新加坡的艺术界并没有太多的活动。直到1935年,杨曼生偕新加坡的一群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学校,以及上海艺术学校的艺术家,成立了沙龙艺术研究会(后更名中国美术家协会)。
当时候,杨曼生受推选为副主席,并专注于为当地艺术家制造更多曝光的机会,同时也举办更多邀请外国艺术家,尤其中国与香港,的展出活动。这种每年定期举办的活动,渐渐地成为一种传统,直到战乱的年代(即1942-1945年间)才无法持续。
1936年,即是槟城华人绘画学会主席,也是新加坡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杨曼生,建议成立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当时称为南洋美专)。他的建议得到了新加坡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赞同,并在1937年邀请他加入筹委会,一同落实这项决定。隔年,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顺利地成立,并由林学大出任院长一职。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是第一所为马来亚及新加坡艺术家所设立的艺术学校。其中著名如的艺术家郭若萍(第一届毕业生),陈存义(生1930;卒2010), 及拿督依不拉欣胡先(生1936;卒2009)。
林学大是一位拥有远见的人,也是一位非凡人士。因为,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止于自己的创作而已。相反的,他投入去创立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学府。除了林学大,同样在艺术上付出给教育的艺术家还有张荔英、陈宗瑞和陈文希。他们都在二战之后抵达新加坡。在那之前,他们在上海、广东、厦门等地接受艺术训练,同时也经过堪称“巴黎的学府”之现代主义的熏陶。因此,他们也是当时候曾服务于英殖时代的马来亚及新加坡,并公认为先驱的艺术家。透过南洋艺术学院师生的各种活动,他们在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的现代艺术发展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尤其著名于把中西艺术文化作结合,辟成另一种属于“南洋”的特色。
1952年,钟泗宾连同陈宗瑞、陈文希和刘康拜访了巴厘岛。回国之后,他们办了一场展览,取名为“四位到巴厘岛的艺术家”,因而促成了南洋艺术家的一种人物作画风格。这一场展出竟然因此而吹起了本地艺术家到巴厘岛画画作为朝圣的风气。
刘抗并非南洋艺术学院的导师,但他依然是受到众人尊崇的对象,原因是他在华人艺术协会以及新加坡艺术协会的贡献。新加坡艺术协会,成立于1949年,由数位外籍人士所创办。当中包括吉孙希尔医生(莱佛士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负责人)、理查沃可(新加坡学校艺术总监)、法蓝斯托马斯(圣安德鲁斯教师),苏丽莫根尼(本地艺术家)以及刘康(后来的新加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新加坡艺术协会所举办的展览与活动,除了公开予各种族与信仰的艺术家,同时也欢迎新加坡或国外的艺术家。在印象派系中接受教育的沃可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除此之外,还有以水彩画而著名,并成为新加坡水彩画新秀绘画导师的林清河。-
战争结束之后, 槟城成为了艺术家们热衷的中心点。1948年,从印尼远道而来的穆罕默德侯先依那斯来到这里跟杨曼生及阿都拉阿力夫交流;福兰克苏立文(一位非常著名的艺术赞助人)在1949年会见身在槟城的穆罕默德侯先依那斯,并游说后者到吉隆坡去。结果,穆罕默德侯先依那斯因此在吉隆坡成功地举办了数场展览,并成立了半岛画家组织而扬名全国。
1948年,戴惠吉成为第一个远赴英国伦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深造的马来西亚人。4年后,他重返祖国回到槟城老家,成立了槟城美术教师理事会(并成为了该会会长)。其中最早加入理事会的有利如火、陈定国、Lim TongJuan、陈来和,还有Chee Wee Sun。其中占大多数的会员都是在槟城英校执教的老师。该理事会后来在1965年改名为槟城美术老师组织。
1953年,除了有槟城艺术协会的成立,还有槟城艺术理事会的形成。前者有骆清泉作主席,后者则由韶德带领,戴惠吉为秘书及沙巴巴迪任名誉财政兼查账。这两个组织的共同点是:经常为会员举办展览、赞助本地或外地甚至外国画家到来槟城的展出。骆清泉退休以后由拿督许平等续任,再交拿督许伟乾担任主席为时25年之久。2008年,庄学腾接手主席一职,为该协会历来最年轻的主席。从此,槟城艺术协会从一个华人为主的团体,开启大门广邀其他种族及外国人加入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庄学腾深信,协会的成功不外大力推广艺术。为此,槟城艺术协会在他成为主席以来,成功地从当初的200余名会员人数增加到了超过400人。除此之外,槟城艺术协会也更积极地推动艺术发展 – 每一年举办展览、印刷艺术刊物,以及为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作交流平台的聚餐、晚宴。
1957年,星期四艺术团在槟城成立。这个团体是以吉隆坡的星期三艺术团(彼得哈理斯创立)的概念为参考,拥有会员如阿都阿力夫、戴惠吉、郭若萍、利如火、Lim Tong Juan 以及刘威廉。
跟槟城与新加坡相反的是,吉隆坡在同样的时期并没有如此令人鼓舞的艺术氛围。虽然南洋书法及美术协会于1929年在首都成立,然而直至1952之前,它都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活动发生。一直到星期三艺术团在同一年由彼得哈理斯成立,吉隆坡的艺术才有了生气。彼得毕业于英国艺术学校,身职教育部艺术总监,为当时候的马来亚年青人注入美学及艺术技巧。其中受到其熏陶的有吴家安、Cheong Lai Tong, 札卡立亚诺尔、以斯迈尔穆斯丹、祖基尼布永、Ho Kai Peng、Liu Siat Mooi、葛莱斯谐哇纳雅甘、Phoon Poh Hoon、Jolly Koh,及阿莫迦玛等。
1954年,另一个艺术协会 – 雪兰莪艺术协会成立了。其发起人有Fung Yow Chork、札卡立亚诺尔、Yong Peng Seng、Chong Hooi Fah、颉再纳和Chong Sing Kwai。他们的例常活动是每周四在美以美男校见面,一起切磋静物绘画及人像绘画。
1956年成立于吉隆坡的半岛画家组织(后来改名马来西亚画家组织)由穆罕默德侯先依那斯所创办,并以团结马来画家群为主要目的。其会员总是以油画像而闻名的穆罕默德侯先依那斯为学习对象。其中广为人知的画家有依迪力斯沙拉姆、穆罕默德沙雷胡丁、沙杜穆罕默德尤所夫、马兹理模特索、阿莫哈山、尤所夫阿都拉以及札卡立亚诺尔等等。
1957年,福兰克沙立文受到马来西亚独立以后,受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委任为新闻秘书。这无疑为马来西亚的艺术坛创下了一个巨大的回响 – 由于沙立文先生对于推广本地艺术家以及其作品的不遗余力,那位于安邦路109号门牌的国家艺术画廊,在1958年8月27日由东姑阿都拉曼宣布开幕了。作为开幕的展览作品有来自陈文希、Cheong Lai Tong、蔡天定、穆罕默德侯先依那斯、聂再那阿比丁、彼得哈理斯、吴家安、阿莫迦玛、戴惠吉以及杨曼生等人。
除了福兰克沙立文在国家艺术画廊担任了10年的秘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他同样为国家艺术画廊投入付出的有丹斯里幕宾赦派尔、丹斯里再因阿斯莱、恩谷阿兹博士、林碧颜等等。如其他艺术馆一样,国家该艺术馆虽然日子的增长,也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藏。其中,有两套由他人捐献的收藏品是绝对值得一提的 – 来自拿督陆运涛的鸟类照片,以及来自李家耀(中国画老前辈)的远自宋朝,价值两百万令吉的书画及书法。
第一位冲出国外办个人展出的马来西亚画家是蔡天定(1959年于英国伦敦,由联邦艺术委员会呈献)。他那充满异国情调的峇迪画(自1955年开始作画),成功地把峇迪从手工艺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上,同时更把马来西亚的艺术带到国际舞台而受到瞩目。尾随他的其他峇迪画家,包括卡力尔依布拉欣、戴懋龙,以及杜雅等,都在国际上享有名气。
另一方面,最早拥有在国家艺术画廊办回顾展的荣誉的画家们有:彼得哈理斯(1960年)、蔡天定(1965年)、穆罕默德侯先依那斯(1966年)、钟泗宾 (1967年)、阿都拉帝夫莫希丁(1973年)、阿莫迦玛(1975年)、戴惠吉(1983年),和依布拉欣胡先(1986年)。除此之外,1972年还有一场杨曼生的纪念展。
当年,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的信念和景观,绝对是对马来西亚艺术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因为很多本地画家因此而得到了非常正面、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而国家艺术画廊在宣扬艺术文学上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 所有的展出都有图文并茂及详细解说的刊物。
国家艺术画廊随着日子的增长,渐渐地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到访。终于在25年后,即1984年5月21日,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正式为国家艺术画廊的新址开幕。虽然旧馆的展览厅比新馆略胜一筹,但是其整体状况却不如新馆的理想。1991年,该新馆展开进一步的装修工,使到整个参观的体会以及作品的展出,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1992年7月,文化、艺术及旅游部部长拿督沙巴鲁丁宣布:国家艺术画廊将在2000年重新移置于价值马币三千万、占地三公顷,位于国会大厦附近的新建筑之中。这项工程依照预定时间完成,并在2000年12月由马哈迪医生揭幕。这是为了确保国家艺术画廊将继续作为马来西亚在艺术方面的卓越象征,同时更是当代文化在视觉表现上的中心点。同年,拿督依布拉欣胡先位于兰卡威(或称浮罗交宜)的艺术馆也掀开序幕。
马来西亚艺术的蓬勃,象征着国家在艺术方面的健康发展。位于槟城的艺术馆(1989年开幕,同时已经开枝散叶到印刷与艺术有关的刊物),很荣幸地能就马来西亚这么精彩的艺术发展史这个课题的记录上,提供小小的贡献。2013年是槟城艺术协会的另一个里程碑 – 经历了60载的岁月。能成功地走过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继续茁壮成长,着实不是很多艺术协会可以办到的事情。无可否认,截至目前为止,槟城艺术协会可说是国内享有影响力的组织之一。
陈文希 - 水墨画
黄尭 - 水墨画